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让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有些特殊。在疫情爆发的近一个月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师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倾囊相授,通过互联网、云端技术工具,传递给疫情中需要的人们,践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
既是抗疫英雄,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日前,一堂面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6级临床八年制专业本科生的“传染病学”课程在“云端”开讲。
“亲爱的同学,由于在武汉抗疫,今年只能以这种形式相见,在课程中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也可加我微信,私下联系我。同学们,想念你们!”当天上午9点半,在原计划的上课时间,张继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准时上线。
“老师您好!请问在HBV抗病毒治疗的终点和治愈的定义中,能否解释一下对应的关系?功能性治愈是治愈终点的哪个阶段?”16级临床八年制专业学生蒋寅婕在群里提了两个问题,不一会儿就收到了张继明发来的好友申请,随后,张继明通过语音电话耐心地解答了她提出的问题。这通电话持续近半个小时,而和蒋寅婕一样收到张继明远程连线的同学还有好几位。在两个多小时的在线时间内,张继明回答了十几位同学的问题。
据悉,张继明在前线既要承担管理工作,也要负责院感防控工作,同时,作为传染病专家,还要承担日常的查房、医疗咨询等任务。2月4日出征至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武汉坚守了整整一个月。线上授课当天上午,他便借用方舱医院内的一间简易的办公室上线为学生答疑,“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是老师的责任。上课无小事,我不能亏欠他们。”
“我所做的真是微乎其微,却是我目前力所能及”
湖北是疫情的最前线。来自湖北武汉的基础医学院2015级直博生罗萌君主动加入了援鄂志愿者交流群,在群内提供在线问诊、心理辅导和社区帮扶工作以及援助信息的联系、鉴别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医学生,她阅读大量文献,制作了疫情数据动态变化视频,竭尽所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缓解身边朋友的焦虑情绪。
药学院2017级博士生余发志在抗“疫”现场 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供图
“相比于抗击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的社会各界力量,我所做的真是微乎其微,却是我目前力所能及。”药学院2017级博士生余发志是武汉新州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志愿加入到了村委会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协助村委会做好防疫宣传,向长辈老人讲解居家隔离的重要性,因此过年那段时间里,很多长辈老人都做到不外出不串门,托子女电话道一声问候,报一声平安。他也欣慰地看到身边人都平安健康。
来自脑科学研究院2018级研究生文雅娴也主动参加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她参与社区各卡点的轮班值守,每次4小时的执勤,她兢兢业业,认真登记小区出入人员的姓名,具体住址,联系方式,并做好体温测量。同时,还做好社区内所有住户的日常健康状况排查,对小区内所有住户日常身体健康情况的线上反馈进行收集,并重点帮扶独居老人及残疾人生活起居,为居民统一购买物资,做好采购物资和受赠物资的分发和配送。
“你在前方守护我的家,我在后方陪伴你的孩子”
2月13日起,复旦大学志愿者们开始组建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陪护志愿队,为那些或驰援武汉或坚守上海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孩子通过网络提供一对一定制版“云陪护”。经过选拔,第一批265位不同专业、年级的志愿者爱心集结,从2月16日开始一对一与上海28所医院的229名医务人员子女“结对子”,线上辅导,用心陪伴,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已经扩大为301人。
其中,上海医学院的“云辅导员”志愿者有108名,“你在前方守护我的家,请让我在后方陪伴你的孩子,直到你的凯旋。”这是每一位“云辅导”志愿者们的心声。
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2013级学生魏依绸正是其中一员。听说有这样的志愿服务,她第一时间报名,如今成为一位一年级小学生的线上“小老师”,这名学生的家长是华山医院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魏依绸说:“我的老师、前辈们不论是去湖北,还是留守上海,都在一线战斗,根本无法照顾小家。这样的辛苦我可说感同身受。现在我每周和小朋友视频交流,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问题,希望帮他疏解爸爸到武汉后的焦虑,也让老师们能安心抗疫。”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抗疫小助手
1月28日,华山医院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加入华山医院的“党员突击队”,用一晚上时间初步培训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面对高强度的线上咨询工作,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为不方便就诊的患者提供线上问诊的服务。
志愿服务期间,他们依据患者针对新冠病毒咨询的问题频次,形成了分类回答模板,提高了问诊效率;并坚持每日一收尾,每天晚上都会将剩余的专科问题在群内报送,请专科医师进行答疑,尽全力安抚咨询人的情绪,解答咨询人的问题,使患者们感受到医生们始终在陪伴。”
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生马晓雯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她报名加入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在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医务科,辅助一线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在志愿服务岗位上,马晓雯每天服务达7个小时以上。一周以来,她协助医务科开展全院抗击疫情统筹,整理医院疫情相关文件、资料及数据。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力求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精准、坚实的数据支撑。
“老师,最近冠状病毒爆发,局里肯定很忙,如果需要我帮忙我随时可以到岗。”这是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韩骁禺的“请战”电话。从年前开始,疫情防控的工作量激增,人手紧张,韩骁禺向之前实习过的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主动请缨,汇总分析各类与疫情相关的数据。之后,韩骁禺还给西安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在西安市地铁站、火车站咸阳机场增购医疗设备及完善相关制度的请求》的提案,该提案促进了《西安市社会急救条例》的修订。目前,修订的条例已通过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此外,宅在家中的医学生们,也参与到当时政府组织的志愿活动中。基础医学院的研究生侯陈建主动报名本村防疫志愿者,对本村村民进行科普宣传;基础医学院本科生付裕园在当地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还制作科普推送、编写抗疫顺口溜,为普通民众科普个人防护知识;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吴宇鑫通过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在监测卡口,引导公民有序进出,帮助居民进行二维码扫码登记信息或手工填写居民健康信息;肿瘤医院的研究生黄嫦婧报名参与家乡社区卫生院(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卫固中心卫生院)的疫情监测志愿者工作,协助做好体温监测、出入院登记、预检分诊、科普宣教等工作。